中国·b体育(Bsports)官方网站-最新版App Store下载

学术科研
学术观点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观点 > 正文

《人民论坛》刊发马海涛、姚东旻教授文章《成就与方向: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财税体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2-12-03 浏览次数:

2022年11月29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海涛教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姚东旻教授共同撰写的文章《成就与方向: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财税体制改革》在人民论坛、《人民论坛》杂志第11月下期、人民论坛网发表。全文如下:




成就与方向: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财税体制改革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税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支规模逐年扩大、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立足当下,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为财税体制改革指引了方向,以人口规模巨大为前提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放眼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既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基础。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财税体制改革是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根本遵循,发挥财税政策调控对于经济的牵引作用,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为党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完整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和未来方向,深刻理解我国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财税体制改革中的演进历程,对于更好把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贡献财税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十年中国式现代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税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支规模逐年扩大、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2012年—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1.73万亿元增长到20.25万亿元,十年累计163.05万亿元,年均增长6.9%,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的财力基础。财税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财政资源的分配也深刻反映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新时代十年财税体制改革,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起到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为确保国家战略实施和政府政策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相关条例,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实施跨期预算平衡机制,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约束机制,加强全周期、多维度的预算绩效管理;加大预算公开力度,进一步明确预算公开要求,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在财政资金管理层面,解决现实预算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非规范性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各领域改革清除障碍。二是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在法治化层面,明确多税种立法,推进税收征管有法可依。在结构优化层面,降低间接税比重,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及减税降费政策,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供基础和前提。在优化征管方式方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完成国税地税合并改革,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在财政资金保障层面,规范、科学、可持续地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各项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财力保障。三是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为进一步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的体制机制筑牢基础。积极统筹财政支出与转移支付,构建协调的财力分布格局;落实各级地方政府责任,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政府工作的质量和实效,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这些举措为多领域深入推进改革构建了权责配置合理清晰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四是财政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强。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稳住经济大盘,熨平经济周期波动;采取区间调控新方式,加强定向、相机调控,合理利用政策工具,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开创性设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缩短资金分配链条,有效扩充地方财力。五是财政治理重点进一步明确。优先安排“三保”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教育、科技、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引导资金流向公共服务领域,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市场有效供给;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财力差异,补齐民生短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六是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打造财政资金动态监管系统,拓宽财政资金监管范围,实现财政资金全流程监管;完善财政监管协同机制,采用大数据监管手段,推进多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搭建财政预警平台,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持续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回顾新时代十年财税体制发展历程,改革始终立足我国国情,财政思想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实现蜕变与革新,财政职能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的转变逐步实现与经济体制的匹配,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奠定了坚实的治理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我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发展方向与总体要求,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积极回应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财税体制改革始终聚焦民生福祉,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基本民生,兜底兜牢民生底线。当前我国仍面临人口规模巨大、人均GDP水平较低、就业总量压力不减、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现实国情。财税体制改革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制度落脚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着力推进助企纾困。不断细化财税政策对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具体举措,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强化社会主义“大国财政”对于老龄化问题的顶层统筹与系统集合能力,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财税制度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调节作用,完善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从税收端来看,一方面,借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维持税负在各行业各地区间相对公平。对重点扶持行业实行免征、减半征收等优惠,从法律层面保证政策的规范性、有效性;对设立在不同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根据地方差异,动态调整具体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缩小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的税率差距,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税负压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从财政支出端来看,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合理安排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保障、撬动作用,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财税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切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扎实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总量并重。财税体制改革聚焦关键领域和实体经济,通过加大财政支出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并注入强劲动力,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扶持科技创新,推动新业态发展,发挥先进技术在经济发展、生产效率提升和企业盈利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教育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由全面普及向优质均衡跨越,用好公共教育支出每一分投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支撑。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确保财政支持公共文化投入水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财税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用好绿色税制,加大绿色采购,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机制,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强财税政策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财税体制改革助力解决资源稀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持续加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加强对“绿色预算”的约束和风险防控,强化“绿色资金”绩效管理,下沉一线、用到实处,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在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中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优化中国绿色税收体系,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激励奖补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环保领域的扶持与倾斜力度,引领资金向绿色、低碳、节能领域聚集。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财税体制改革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主动融入国际税收治理。其一,制定财税政策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数据的自由流动,加大对国内产业链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其二,制定财税政策要以“双碳”目标为契机,以构建“多税共治”的绿色税制体系为重要抓手,在全球气候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惠及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其三,制定财税政策要服务国际税收治理,在国际税收治理的规则制定、机制运行、工具创新、秩序重构中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全球税收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变革,为构建公平和现代化的国际税收体系作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财税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人口规模巨大的客观事实要求财税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管理统筹,完善四本预算之间的有效衔接机制,增强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约束,强化政府主体责任,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保障宏观税负总体稳定,充分发挥财税的保障与协调作用。第二,发挥财政的兜底帮扶作用,不断提高财政的民生含量。扎实践行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的“好日子”,逐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民生保障中。推动提升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性,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管理制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加快实现全国统筹。第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健全老年保障体系。全力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落实老年人社会福利与救助制度。持续推进医养融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新模式,促进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利用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提高养老机构社会化发展程度。


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其一,建立健全现代化税收制度。将减少税率档次与降低税率配合施行,降低增值税制度对我国城乡居民的累退性影响,通过推进生产地征税原则向消费地征税原则转变、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此外,创新税收征管方式,进一步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实现“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精准监管转变。其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朝着共同富裕方向扎实迈进。通过设计财税制度和合理运用政策工具缩小地区、行业、城乡差距,在三次分配中分好“蛋糕”,注重税收政策对于慈善事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顶层税制设计上打好共同富裕基础。其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规范转移支付项目,健全转移支付监督评价体系,加大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力度,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转移支付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保证地区间基本财力均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既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又保障公共文化教育资源供给。首先,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长期稳定支持力度。增加对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塑造发展新优势。完善激励奖励机制,对产业中的高质量发展项目等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及资金奖励力度。其次,优化税制设计,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支持稳定制造业、巩固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制度,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全面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后,建立健全文化教育资源供给保障机制。加大文化教育投入力度,合理规划政府教育预算占总预算的比例,确保教育经费足额拨付,提高财政支撑保障能力,同时扩大预算公开范围,提高教育经费预决算透明度。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城乡,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


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第一,科学确定财政环保支出投向。着重投资工业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投资,提高全社会环保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加大投资的同时兼顾资金管理,健全投资回报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第二,以政府采购践行绿色理念。推动各级政府机关单位和团体组织积极、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提高节能环保产品占同类产品政府采购的比例。制定政府绿色采购需求标准,引导市场主体积极生产推广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产品,发挥消费绿色产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第三,完善税收约束机制。加强绿色税制法治化与精细化建设,提高税基确立的科学合理性。针对其他具有环保性质的绿色税种,需要根据减排目标不断完善和调整税目、税率。补充高污染、高碳排放品进入征税范围,制定与企业减排成本相适应的差异化税率。


致力于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现代化。其一,主动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坚持双边财经对话,在应对融资、债务危机、气候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议题上实现既定目标,在财政政策协调方面形成常规对话机制,积极探索制定相关投融资规则。坚持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双边开发机构的资金合作,以更大的合作力度促进共同发展,整合各方优势和潜能,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其二,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展现大国担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动探索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大国财政”下开展财经外交,加强全球减贫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合作;通过财政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基础设施援建、科教文卫援助,构建符合全球治理目标的现代财政制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三,积极引导和推动国际税收制度、规则和法律的制定。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征税规则以及防止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等国际税收规则的制定,深入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全球税收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完善和丰富国际税收竞争手段,紧跟世界税制改革潮流,对标国际先进的征税标准,增强对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资源的吸引力。


(作者分别为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B体育APP官网下载党委副书记、教授)


原文链接:http://www.rmlt.com.cn/2022/1129/661361.shtml

XML 地图